【救生論壇】
【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】晚間走進台北市克強游泳池,在晴朗的夜色下,本來是適合與三五好友小酌賞月、把酒言歡的好時間,卻有一群人在水中奮力的踢著水、來回不停游泳訓練體力。 訓練態度 嚴格確實 「23號同學,不要講話!8號同學,動作做確實!」數位教練在岸上一字排開,來回走動關注學員的學習進度,洪亮的口令聲響徹池畔,令人不禁咋舌:莫非走進了軍營?這股嚴肅又認真、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氣氛,原來是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的教練正在訓練救生員們。 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理事長許茂盛說,自己參與水上救生相關工作已長達20多年,剛開始的參與契機只是一個巧合,但是沒想到從此「越陷越深」:「水上救生是將人救起的工作,但是我自己卻『沉溺淪陷』了!」 外號喜多桑的許茂盛熱愛運動,尤其是水上運動,早年在參加社區性質的晨泳會時,因為感到只有自己具備救生員資格,這對於愛好游泳的會員們來說是不夠的,便開始推廣「學游泳也要學救生」的概念。 「我太太跟兒子也都具備救生員資格!」許茂盛笑說,因為自己的推廣,讓家人也跟著一起學習。但是單單只在家族中推廣,沒辦法幫助到更多的人。許茂盛便連絡一些同樣對救生有熱忱的人,一起開設救生員訓練班,也成立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。 先學自救 再學救人 「志工服務,當然是沒有薪水、很多時候也要出錢出力的。」許茂盛說,因為自己了解學習救生的重要性,除了自救、更可以救人,所以希望盡力貢獻,讓國人可以理解救生的基本概念。「尤其現在是暑假期間,在暑假之前,學校、師長,都應該要教導孩子如何在水上自救,才能避免發生意外。」 他強調,水上救生工作,若要救人,那是較高階級的技術,需要經過體力鍛鍊、技巧磨練;但是若熟諳救生基本概念例如放鬆仰漂、踩水、不要因為慌張而讓救生員難以接近等等,若當真不幸發生意外,也可以因為有基本認識,先救自己一命。 談到許茂盛的救生經驗,他笑說,台灣人有時候很奇怪!在許多地方無論是河邊、湖邊、海邊,都會看到「水深危險,請勿下水」這樣的警告標示,但大家偏偏就是要下水,更沒什麼安全措施。 台灣人觀念不清 許茂盛說,救生員工作是負責救人,但是並沒有警察制止、開單的公權力,所以明知道某些人是所謂的「危險族群」,也只能盡到勸導的責任而已。「也有些人對於救生員很不尊敬。」許茂盛某次曾經勸導一群人別到海中較危險之處,但是對方不但不聽、不領情,態度也不禮貌,後來果然碰到危險,需要救生員去幫忙。 「把他們救上來之後,連一句感謝都沒有。」許茂盛嘆氣,他認為也許對方是驚嚇過度吧?畢竟要做救生志工,為的也不是一句感謝。 救生員薪水低 責任高 對於救生員的責任義務,許茂盛也對台灣現行實務有些意見。許茂盛表示,救生員平均薪水在3萬左右,很多都還是暑期工,長期的較難找;在這樣不算很高的薪水下,若在救生員負責的水域發生死亡事故,救生員是要負起法律責任(業務過失致死)的。 「這一點有很多人討論過,大家認為不甚合理,我也會告訴想從事救生工作的人:一定要想清楚。」許茂盛認為,有很多不同的工作,薪水跟救生員差不多,但是如果出事,卻不需要負法律責任。 許茂盛強調,他並非認為救生員不用負責,而是在這樣的工作條件下,是不是讓平均薪資調高一些、或者在狀況良好(沒發生意外、或者有救到人)時有獎金加給?「事實上,救生是一門專業知識,需要非常專業的訓練、以及嚴謹的態度。」許茂盛有些感嘆,台灣不尊重專業的狀況實在很多。 擔任水上救生志工,許茂盛也跟許多救生、救難團隊一樣,每當颱風天、颳大風下大雨的時候,便要到所在地的消防局待命,隨時支援準備救援。颱風天大家都躲在家中,但是許茂盛卻要外出。「家人當然也會擔心,但是畢竟自己懂得救生知識,最少可以自救,擔心也會少一點啦!」 關於水上救生 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理事長許茂盛表示,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未來希望推廣的方向,是各級學校能夠在暑假之前,開辦游泳課或者座談演講,傳達「水是危險的」這樣的概念。有了基本的概念作為警惕,相信可以起到預防的效用。 水上救生有許多細節,許茂盛說,救生的三大原則是岸上救生優於水上救生可(可以在岸上救人就不要下水)、器材救生優於徒手救生、團隊救生優於個人救生(救人要呼朋引伴)。 水上救生分成6個重點,靜水救生、海浪救生、使用充氣式救生艇救生、潛水救生、激流救生、急救技術。以激流救生為例,救生人員在救人的時候,要先注意自己的安全,不要救人反成被救,也要注重團隊安全、還有救人時機的急迫性。 許茂盛也提醒,會被救生員列入「危險族群」而特別注意的人,包括穿著牛仔褲下水者、使用充氣式塑膠浮具、在危險開放性水域玩水的人。他解釋,穿著牛仔褲下水若發生意外,因為布料吸水的重量導致,救生員要救會倍感吃力;另外充氣式塑膠浮具如游泳圈,材質不夠堅硬,經不起海水力量衝擊,如果破了、人又漂遠,很容易發生意外。 「橡膠材質才較適合且耐用。」許茂盛說,民眾對於游泳用具不熟悉、對救生認識不夠,或者「鐵齒」認為自己會游泳就一定不會有事、對救生專業不尊重,往往是導致意外發生的原因。
[back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