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域事故頻傳的警訊
近年來臺灣各地水域事故頻傳,引起各界警覺。例如2025年7月新店溪發生重大翻船溺水意外,造成兩名消防弟兄殉職;2025年6月淡水沙崙海水浴場亦傳出一名外籍遊客遭海浪捲走溺斃。這些事件凸顯了水域活動的高風險。事實上,多數溺水事故背後反映出民眾對水上活動安全知識的不足。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救援人員也冒著生命危險投入救援,可見加強水上安全教育與訓練的迫切性。
為何要參加救生員訓練班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報告指出,2021年全球每年因溺水死亡人數超過30萬人;更有9成以上死亡案件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,其中多數為兒童與年輕人。此嚴峻統計顯示,水域安全是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。參加救生員訓練班與水上救生訓練課程,可讓學員學習水域環境變化認識與急救技能,掌握游泳救援、自救、心肺復甦(CPR)等技術,提升發生意外時的應變能力。透過專業培訓,能在危急時刻正確施救並保護自己與他人生命,進而降低溺水風險。
救生員訓練班內容介紹
水域安全與救生理論:學習水域環境特性、溺水防範常識、救生原理,以及心肺復甦術(CPR)和急救知識等理論課程。
救生實作訓練:在泳池或模擬海河等場域進行實際演練,包括游泳救援、拋繩拉帶、自救與受困者施救、岸上救援與協同搬送等技能訓練。
體能訓練:加強游泳耐力、心肺功能與全身協調能力,例如進行帶浮板長距離游泳、拖帶行動不便者或救生器材游泳等體能訓練。
心肺復甦訓練:掌握BLS基本救命術,能在水邊或岸上迅速對溺水者進行CPR等緊急急救處置。
證照與評核:課程結束後須通過實技和筆試考核,合格者可獲得國家認可的救生員證照(例如救生員丙級或乙級證照),成為具有專業資格的救生員。
政府與民間的角色
政府機關與民間團體在推動水域安全上扮演關鍵角色。內政部消防署定期統計與分析水域救援案件,並與地方消防、海巡等單位合作,針對高風險水域加強巡邏警示、設置警告標誌和救援裝備。同時,有官員呼籲政府應加強水域危險教育宣導、提高違規罰則與巡查密度,並優先採用無人機或非接觸式救援方式,減少人員暴險。在民間方面,台灣紅十字會等公益組織歷年來推動水上救生訓練,培育大量救生教練與志工,將防溺救生教育視為核心工作。此外,各地游泳協會、潛水社團及學校體育單位也積極辦理救生課程和體驗活動,協助提高社區自救互救能力。
強化水上救生訓練的未來建議
展望未來,應從多面向著手加強水域安全。教育當局可將水上安全教育納入校園課程,提高孩童早期防溺意識。政府應挹注資源建置公共救生設施,並與民間共同規劃定期救生訓練與演練。此外,可鼓勵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持續辦理救生員訓練班,讓更多民眾取得救生員資格並成為社區防溺種子。各界需協力合作,建立全國性的水域安全網絡和應變機制,才能有效降低溺水事故風險。最後,我們呼籲全民重視水域風險,積極參與救生員訓練班與水上救生訓練,提升自救與互救能力,為營造安全水域環境共同努力。